<塗料伸展台-新聞媒體 / 非凡新聞台-台灣真行新聞節目> 共同撰文

或許你有過這樣的經驗,走在路上,正在享受附近美好的環境,下一秒卻與地上的垃圾不期而遇。這些破壞美景的垃圾,來自缺乏公德心的民眾,也源自傳統的經濟模式。

傳統經濟,長期以來我們都習慣透過「生產、消費、丟棄」的過程,獲得企業該有的利益,卻忘了丟棄帶給環境的傷害。

我們生產的產品大至建築物,小到塑膠袋,使用的是不可再生的能源,往往還不耐用或容易被淘汰。其廢棄物又難以分解再利用,整個物品的生命過程中可能還伴隨各種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排放。

因此,傳統經濟是一種不斷消耗地球有限資源,製造有害環境物質的經濟模式。按照我們目前消耗資源並產出廢棄物的速度來看,地球的未來將走向資源耗盡的終點。當前的能源危機、環境超載與極端氣候的反撲,無一不與這種模式息息相關。

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、能源與生態等威脅,以永續經濟替代傳統經濟的方式,已是全球的共識。特別加上2050年走向零碳的世界,永續經濟試圖翻轉傳統經濟的概念,透過設計與創新使產品的製造在每一個生命週期階段,都能做到降低資源損耗、重複性使用、減少廢棄物、資源價值最大化,即使產品製造使用期限終了,其殘餘也能被用於新的用途。

永續經濟讓生產和消費形成良善的循環,不再只有破壞與浪費。當然,改變習以為常生產與消費方式並不容易,需要每個企業與個人一同努力才能改變。事實上,我們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,這幾年正透過一棟棟社會住宅的興辦,在住宅領域發動一場永續經濟的新思維。

永續經濟與社會住宅

台灣社會住宅建設起步較晚,迄2016年全國社宅存量約有8,000戶,不及總住宅存量的0.1%。為回應國人的居住需求,從中央到地方這幾年全力興辦社會住宅。

另一方面,社會住宅同時也是少則百戶、多則數千戶的大型社區,適合做為政府各種設計營造規劃、居住特色創新的場域,其中也包含在住宅部門落實永續經濟的實驗。

改變既有經濟及生活模式絕非易事,想要引導眾多家庭、企業與社區組織共同做出改變,從規劃、設計、興建、營運到拆除重建,一棟住宅的生命週期往往長達數十年、甚至百年,其中與循環經濟相關的至少就有建材、設備、家具等使用最佳化、效能、再利用、節能、減碳及延長建物生命週期等重要課題。

台灣正好能借助國外經驗為他山之石,同時援引國內近年在建材、設備與家具等相關領域實踐永續循環經濟的經驗,做為社會住宅推動參考。例如在規劃與營建階段採用循環建材及模組化方式,在營運維護階段則可藉由優化空間使用效益、減少管理及維修成本,並延長住宅使用壽命等等。

營建導入永續經濟思維

全球近91%的原物料無法回收再利用。除了金屬與塑膠的循環率較高外,營建廢棄物中有90%以上的磚瓦、60%的混凝土與90%的木材都沒有被回收使用。如何提高營建廢棄物等原物料的回收率?是急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。

為此,歐美國家已設定建材回收率,在新建物起造時需要使用三至四成的再生混凝土磚、再生木材等回收再利用的再生建材。而日本已在2000年制訂出「營建廢棄物回收利用率80%」的目標;此外,也透過預鑄混凝土、高壓蒸汽輕質混凝土(ALC)等新技術,在結構同樣穩固的條件下減少建材重量,達到結構輕量化的目的;因施作精準,也降低了製造材料時的碳排量。

台灣社會住宅的建築現場,也在積極提升建材使用效能,創造建材重複使用的可能。

例如台北市的南港機廠社會住宅,從工地辦公室等工務所開始,便採用「以租代買」:工程結束後原應拆除廢棄的工務所由租賃業者拆卸回收,在下一次工程重新組裝使用;材料與設備方面,則透過安全的結構載重減量、乾式輕隔間等設計,提高建材使用效率,優先使用可回收建材與循環建材。

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(簡稱住都中心)是中央成立推動住宅業務的機構,中心要求所興建的建築需全面取得綠建築標章。綠建築標章評核的九大指標中,與循環經濟直接相關的包括日能節能、二氧化碳減量、廢氣物減量與水資源等多項指標。透過減少施工廢棄物,以更乾淨、更環保的營建施工來興建社會住宅,期望能有效減少營建廢棄物的製造。

而關於營建材料,塗料伸展台也看見永續經濟的重要性。除了協助產業找到適合的環保建築材料,在2023年開始,也帶動產業各方面的轉型,提供專業材料的技術與工法課程教學,更提供人力串接,減少缺工問題更能因應減碳趨勢。

塗料伸展台一直提醒自己,創造產業的永續性是我們的使命!!